摘要: ♥ 咖啡产地 产地均是介于南纬北纬之间25°的区域♥ 咖啡豆处理法:水洗、日晒、半水洗、半日晒、机械干燥、湿刨法、体内发酵、蜜处理等。蜜处理并不是擦蜂蜜,而是指带着果肉和黏膜进行日晒。黄蜜是带有25%的内果皮;红蜜是带有 50%的果皮;黑...
♥ 咖啡产地
产地均是介于南纬北纬之间25°的区域
♥ 咖啡豆处理法:水洗、日晒、半水洗、半日晒、机械干燥、湿刨法、体内发酵、蜜处理等。蜜处理并不是擦蜂蜜,而是指带着果肉和黏膜进行日晒。黄蜜是带有25%的内果皮;红蜜是带有 50%的果皮;黑蜜是保存100%的果皮。
♥ 烘烤咖啡烘烤过程中会逐步出现酸——苦的口味。简而言之就是,浅烘酸,越后面苦味越重现在单品的主流烘焙比较偏向于“浅—中浅”
♥ 咖啡风味标准是一人份120ml水,豆水比1:12-1:20(6-10g) 一般咖啡豆的勺子,一勺7-11g对应120ml,所以加豆子的话一人一勺就好啦影响因子-颗粒大小和形状
- 水:不要硬水(因为里面金属离子高,带正价会跟咖啡的负离子产生沉淀)检测:用立顿红茶包,透明放入开水中,拉一拉看看有没有浑浊,因为红茶中的多酚会很容易跟离子结合
- 温度:搅拌:把饱和的东西混匀萃取结束后快速晃动可以把孔中的东西甩出来- 时间:咖啡萃取快的偏酸,溶解慢的偏苦(酸-酸涩-苦-苦涩)
- 油脂(body):会影响口感,过滤系统(是纸还是金属)会不会过滤掉油脂都会产生影响- 豆种保存:熟豆比生豆体积大,豆内的空气蒸发,多孔隙,咖啡可以做冰箱除臭剂,所以需要密封保存不同,豆种、处理方式、萃取方法都会影响到风味,比如日晒和水洗的耶加雪菲风味就不同,而且每个人的味蕾受体也不同,所以~自己去慢慢试吧。
♥ 去咖啡店要点什么?
那得先明白意式浓缩咖啡 (Espresso) 是所有咖啡的基底,它是通过高压热水萃取出来的,特点是(浓、苦)……我真的是在小白的时候被它的名字和价格骗了(因为不用加别的它一般比较便宜),虽然它是咖啡的灵魂,但它真是又浓又苦啊~欲哭无泪,不想齁死的小伙伴不要点!(当然咖啡大咖除外,这只是对小白的一点忠告),下图是常见分类图,很简单~
最常见的几种如下,其它那种七七八八的复杂的很有兴趣的自己去研究吧。
意式浓缩
- 美式:意式+水——如果不想喝奶加糖,又怕意式太苦可以选这个
- 拿铁:意式+奶(多)+奶泡——所以拿铁奶味最浓
- 白咖啡:意式+奶——又称作馥芮白,这名字真是好听
- 卡布奇诺:意式+奶+奶泡(多)
- 摩卡:意式+巧克力酱+牛奶+鲜奶油——摩卡卡路里更高一些,实在不合适减肥的小伙伴
- 焦糖玛奇朵:意式+奶泡+糖浆+焦糖——同上
♥ 市面上常见的自己做的咖啡类型
(以下各项并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
速溶咖啡:把咖啡萃取液中的水分蒸发而获得的干燥的咖啡粉。常见的什么N+1之类的都属于这类。不新鲜,常用的豆种是罗布斯塔种(便宜嘛) 。据说是咖啡界的鄙视最底层,但谁不是从速溶开始喝起的呢~不过还是不建议喝,毕竟里面加的伴侣什么的多是植脂末。想健康方便,喝个挂耳也行呀。(除了这个以下几个都是咖啡豆)
咖啡豆包:其实跟茶叶包是一样的,里面是磨好的咖啡豆,起码它是咖啡豆直接萃取的了,比较健康。
挂耳咖啡: 就是把咖啡豆磨成粉,然后用类似茶包那样的可以过滤的小袋子密封装起来,喝的时候只需要撕开包装,用热水冲泡,热水穿过咖啡粉就可萃取。但选挂耳要选日期比较新鲜的,毕竟咖啡豆磨了放久了,风味就变了
挂耳咖啡
胶囊咖啡: 把咖啡豆磨成粉,再装进铝质胶囊,杜绝了接触空气后变酸,氧化等问题 。很新鲜也很好喝,不过需要配胶囊咖啡机,并且它的成本比挂耳要贵,还有不同胶囊咖啡机只匹配特定胶囊的问题。
胶囊咖啡机和咖啡
手冲咖啡:目前的咖啡界B王?其实就是用手来冲泡咖啡,要便宜也有要贵的只怕是太贵。自己买一套在家做的话也不贵,买豆子回来磨就可以冲泡了。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加不同的豆子可以出来不同风味,这才是它迷人的地方,似乎都是咖啡迷的终极进阶。店里面也会有手冲,但一般价格会稍高一些。
手冲示意图
黑咖啡: 就是除萃取水外不加其它任何东西的咖啡,当然它更能体会到咖啡风味,卡路里低,更为健康(之前在某乎上经常让人觉得早起喝一杯黑咖啡就是精英人士的标配了)
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咖啡知识?欢迎补充。